發新話題
打印

藍綠槓桿平衡 會前會取代協商 主旋律沒變

藍綠槓桿平衡 會前會取代協商 主旋律沒變

藍綠槓桿平衡 會前會取代協商 主旋律沒變 過去仿冒8年民進黨在野,雖屬小黨,但透過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任內的朝野協商機制,不時以「槓桿原理」維持政黨政治平衡。8年下來,藍營與柯雖處競合關係,但頻繁互動確也累積一定程度的信任;加上蘇嘉全上任後,要求朝野協商必須錄影公開,讓各黨間不得不另闢蹊徑進行「二軌協商」,種種因素,都讓立院呈現「強黨鞭、弱院長」的現象。 馬政府時代,立院運作核心就是「黨團協商」。當時,作為少數在野黨的民進黨,唯有透過此一機制,才能以小搏大。如今,主客易位,此刻的國民黨,必然也得透過這套機制,發揮加乘力量。 蘇嘉全當選院長後,朝野協商都必須全程錄音、錄影,並逐字刊登公報。無形中,確實已讓「朝野協商」被「私下會前會」方式取代。 尤其在王金平時代,凡遇爭議,朝野隨時可在議場後協商。相較於協商一定得先發書面通知的蘇嘉全,就很容易陷入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窘境。 撇開議事運作不談,柯建銘在馬政府時代,與王金平培養的信賴基礎,彼此深知朝野互動「眉角」,默契無人能取代。 而國民黨團在過去8年,與柯建銘在法案歷經無數次的折衝,即便互有謀算,但時間總能累積信任;因此,如今每當碰上爭議法案,藍軍自然就會找與之有「另類革命情感」的柯建銘。 因此,從檯面上的體制改變,到檯面下的情感信任,都讓立法院即便已改朝換代,但「王柯體制」依舊還是能繼續扮演國會運作的主旋律。

TOP

發新話題